盡管這一次的歐冠決賽的時間應該是歷年最晚的,不過8月的賽會制大戰似乎更有瞭一分洲際杯賽決戰的味道。當拜仁慕尼黑遇到巴黎聖日耳曼,這會是拜仁隊史第二次的三冠王偉業,還是巴黎第一次登上歐洲之巔?甚至說,這不僅僅代表瞭德法之間的較量,更是邊路提速推進與中路核心發起的兩種足球哲學的比拼。
拜仁的優勢:邊路起速帶來群體沖擊禁區
A. 邊路進攻優勢:整體移動和撲禁區人數
拜仁慕尼黑的可怕在於他們的跑動能力和沖刺速度,更可怕的是這些工作是團隊一起高效率、高頻率下完成的。
從戰術板上可以看到,拜仁的4231陣型下,阿方索-戴維斯和格納佈裡主打兩條邊路。當佩裡西奇內收成為二前鋒,格雷茨卡前插後排攻擊,就能與萊萬、穆勒一起,形成4-5人團隊沖擊禁區的盛況。
從對戰巴薩的這個進球中可以看到,佩裡西奇在射門的同時,中路3名隊友一起沖擊巴薩小禁區。當時即便是克羅地亞人傳中,或者射門被門將撲出,都有可能讓隊友完成得分。
B. 從兩翼優勢:到一個平面的壓制
從統計數據可以看到,拜仁慕尼黑在本屆歐冠聯賽中的進攻數據明顯優於巴黎聖日耳曼。每90分鐘進球數高達4.2個,遠高於巴黎的2.5個。創造機會數達到16.7,更是將巴黎的9.5次比瞭下去。
從這一次的站位可以看到,當側翼格納佈裡拿球的同時,拜仁依舊是橫向面上4-5人攻擊的站位。隨後穆勒的移動是非常重要的,他具備很強的肋部穿插和接應意識,同時通過他的這種移動,既可以帶走防守註意力,還能為格納佈裡內切留出空間。最終格納佈裡完成漂亮地遠射破門,穆勒的移動功不可沒。
再來看看這一次的進攻,拜仁慕尼黑的起速位置來自於邊路,中路並不做過多的糾纏。格納佈裡內切之後,轉移球給到另外一側的阿方索-戴維斯。後者強突底線的同時,中路4人沖擊禁區,盡管萊萬在無人盯防的情況下,射門有些不知所雲,但是外線控制第二落點的依舊是拜仁球員格雷茨卡。二次遠射被封堵,球權還是在拜仁腳下。
由此可見,拜仁邊路進攻的優勢,在於帶動無球點橫向一個面的施壓。隨後在外線,還能控制住第二落點,形成反復的攻擊。
從拜仁第二個進球可以看到,格納佈裡邊路斷球後內切,隨即分球側翼給到佩裡西奇。中路位置多名拜仁球員跟進處於無人盯防狀態,即便萊萬第一下的射門有些偏軟沒能形成威脅,但跟進第二點補射的依舊是拜仁球員。格納佈裡梅開二度,鎖定對戰裡昂的勝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