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年对中国足球来说是极其艰难的一年。2019年底至2020年,16支职业球队退出中国足球,一度造成400多名球员失业。在疫情过后的中国足坛,“缩衣节食”成了主体。足协带头推动降薪限薪,目的是留住现有投资人。三年后中超扩军?降低进入足球圈的“门槛”,中国足协期待更多人参与中国足球未来的建设。
16支球队不能再退了:降薪限薪只是为了挤出中国足球的泡沫
2019年底,中国足协颁布新政,引入中超、中甲、中乙准入制度。结果随后半年,5支球队退出,11支球队因资金问题失去注册资格。这16支球队的缺席一度导致多达400名球员失业。虽然很大一部分已经通过转会市场消化了,但是仍然有很多球员找不到下一个家。
因为之前巨大的投入,中超所有的俱乐部都在亏损运营。一旦投资人自身资金链有点紧,放弃团队似乎是第一考虑。尤其是疫情爆发后,各行各业压力很大。挤出泡沫是各个领域的共识,足球行业也不例外。
最近发布的各种数据显示,2019年中超俱乐部平均亏损高达4.4亿人民币。关键原因是中超球员收入是日本联赛的5.8倍,韩国联赛的11.67倍。
中国足协新一轮涨停降薪令,就是在投资者有意退出的背景下诞生的。为了让投资者看到希望,减轻目前巨大的负担,中国足协已经强制要求,从2021赛季开始,中超球队单个财政年度的支出不得超过6亿元人民币,本土球员单个赛季税前工资不得超过500万元人民币,全队本土球员平均年薪不得超过税前300万元人民币。按照一个球队30名本土球员计算,工资支出会控制在9000万元以下。运营一支中超球队的总支出预计将降至2亿人民币(相比之前平均每支球队亏损4.4亿,差距巨大)。
中国足球三年自救计划:难以掩盖基础不够稳固
降薪是第一步,留住投资人是第二步。中国足球将利用未来两年创造更好的形象和更健康的财务状况,从而吸引更多的新投资者进入足球圈。
基于这一思路,中国足协发布了《中国足协关于进一步推进足球改革发展的若干办法》,宣布在2023年中超联赛中,球队规模将从目前的16人扩大到18人。
不仅仅是中超的扩张,A联赛也会从现在的18支球队增加到20支。此外,中超A的每支球队都增加了2支球队,转会窗口允许每支球队引进8名本土球员。另据报道,中超一队本地报名人数未来将增至35人。只有这些规定才能为前两个联赛的300多名本土球员提供进入大名单打球的机会。
之所以这样,是因为中国本土球员的实力差距没有那么大。从崔康熙和佩雷拉在上海申花和上海上港的就业情况来看,给予本土球员更多的信任也能给球队带来惊喜。增加一线队伍会带来越来越激烈的竞争。一方面有利于俱乐部协商降薪和续约(引进其他俱乐部球员,打击拒绝降薪的老将);另一方面,也会加强各中超俱乐部的内部竞争机制。逼迫中国本土球员更努力训练,留着降薪后年薪百万的“金饭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