直播12月31日,河南建业拟更名洛阳龙门,德国驻华行政长官朱毅认为足协中立政策存在几个问题。
朱毅微博原文
河南建业改名洛阳龙门,集中体现在这一中立政策的几个重要问题上:
(1)河南建业在1994年下半年接管了职业体系的河南足球队。当时这支河南队由河南省著名品牌郑州搪瓷总厂赞助,取名海燕队。建业集团接手并重组为职业俱乐部以来,26年来从未改变过主要投资人和俱乐部名称。这是中国足球自1994年职业化第一年以来唯一一家从未更名的职业俱乐部。历史越久,文化积淀越深,名字的价值就越突出。所以,其实如果没有强制要求中和的话,现阶段购买建业集团的股份或者俱乐部的冠名是非常非常困难的。但中性的强制要求使得建业放弃了现有的名称,这实际上使得建业的原始价值变成了0,使得俱乐部更容易做出股权变更的决策,并借机寻求新的投资。
(2)中性政策的要求是,俱乐部不得含有投资者的企业名称和品牌,但忽略了一个重要因素,即最前面的地名也可以成为“称号”的一部分,即依靠改变地名,寻求与当地政府的合作,从而吸引当地国有资产的帮助进行俱乐部投资。显然,在河南建业的“官方解释”中,明确说明洛阳市政府与郑州等地的竞争中胜出,成为俱乐部的新“称号”。这个“头衔”在不违背中立政策的情况下,给俱乐部带来了新的投资。
(3)中立政策不禁止俱乐部更改地名。俱乐部可以根据实际需要变更商业注册地,只要不迁出其注册的足协即可。也就是说,在省足协注册的俱乐部仍然可以搬到省内其他城市(沧州石家庄永昌预计也是如此)。这个漏洞使得《中国足球改革与发展总体规划》中的文章“引导一批优秀俱乐部在足球基础好、足球发展代表性和示范性强的城市相对稳定”。避免俱乐部随投资人变化频繁在城市间流动,缺乏稳定支持的现象,积极培育稳定的球迷群体和城市足球文化。
(4)一刀切的中立政策一直存在争议,没有保护现有健康的足球文化。而是采取更暴力的“硬重启”方式,完全推翻重建,很多俱乐部实际上采取的是软对抗的方式来应对。建业集团前期一直在争取保全自己的名字,但最终还是要为企业和资本妥协,因为俱乐部确实是企业,要选择一条有利于自身发展的道路。所以最终导致“人人都要重视文化”却又同时“消灭文化”的畸形结果。这与近年来风靡全国的店铺招牌“一刀切”翻新(附图1)非常相似,要求商业门面的店铺招牌样式统一、大小统一、颜色统一,最终导致商家品牌文化的流失,这一点备受争议,很难找到像南京路这样特色明显、风格各异的店铺招牌(附图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