壆岗村(“壆”音bó,广东方言意为田埂、田基),是一个位于今天深圳宝安的拥有700多年农耕史的村庄。壆岗绿茵场的草坪,流淌着革命的鲜血。
从一开始,足球在壆岗就不只是一项运动这么简单。
1941年,日军铁蹄南下,香港沦陷。当时在港谋生的近百壆岗进步青年回乡坚持抗日,其中包括陈飞鸿和陈灿星等香港足球队队员。在他们的带领下,村民建立起了“壆岗青年足球队”,以玩足球为掩护,因为是正当的体育运动,在村里的日本军队和伪军没有阻拦,借助踢球的机会,村民传递情报,团结爱国人士,抗战救国。自此,足球就在壆岗落地生根,延续至今。
1950-1960年代,农村公社时期,壆岗村坚持开展足球运动,在物资匮乏的那个年代,村里居然为参加足球训练和比赛的村民记工分,用村口的鱼塘鱼为队员补充营养,为村里争取荣誉是一件很光荣的事情。
1980年,深圳特区成立以后,经济得到快速发展,不少渔村一夜暴富,在人均工资几十块的那个年代,你出生对了地方,可能一生下来就坐拥百万家产。一些不良风气开始进入这些暴富的村落,壆岗村党支部班子成员敏锐地察觉到这个苗头,做出决定“大力发展壆岗足球运动,增强村民精神文明建设”。
足球成了教育村民、凝聚人心的手段,足球运动是壆岗村干部和群众共同的爱好,一场足球比赛都会牵动整个村的人,足球运动让全村的凝聚力得到进一步加强,经济也因为团结奋斗的壆岗精神而快速发展。
这段足球发展史,形成了“团结、拼搏、进取”的壆岗足球精神,自1991年起,壆岗社区每年在新春期间举办“新春杯”足球赛,1992年,壆岗社区就已经把足球运动定为社区素质教育项目;所有壆岗的孩子从小学开始接受足球训练;壆岗社区1800多名原居民中,80%的男性都会踢球。
1998年2月,中国农村第一个农民业余足球俱乐部——壆岗足球俱乐部——在壆岗正式登记成立。次年,村里在拥有1个标准赛场和2个训练场的基础上,又投资600万元建起了一幢建筑面积1000多平方米的俱乐部大厦,不仅可满足全镇足球培训的需求,还可同时接待两支全国甲级球队前来集训。
壆岗特有的足球文化,吸引了包括大连实德、深圳健力宝等强队来这里集训,也吸引了一批退役的广东国脚扎根,浓郁的足球氛围带动了球队的发展,2003年-2007年,壆岗足球队获得全国业余(丙级)足球联赛五连冠。其中2006年,深圳壆岗10场比赛攻入41球,创造了中丙单赛季最多进球纪录,直到12年后,2018年,这一纪录才被成都兴城队打破。
五连冠之后呢?“五连冠之后,我们退出了。”壆岗俱乐部董事长陈红星说,“足协一再催促我们升到乙级,但我们考虑再三,并不打算升级。老夺冠却不升级,这意味着浪费了联赛的资源,所以我们干脆不玩了。”
为什么不升级,因为升级意味着更多的投入,更大的欲望,招兵买马、江湖风云,这与壆岗村民对于足球的定位不符。在这里,踢足球只是因为好玩,为了健康。因此,壆岗俱乐部的存在,并不仅仅是为了参加某项比赛,俱乐部坚持承办社区青少年足球培训及各类足球比赛,教练长期帮助沙井中学和壆岗小学开展足球训练,协助两所学校以足球为特色,成为全国足球特色学校和足球传统项目学校,为宝安和深圳校园足球培养许多人才,获得许多荣誉。
壆岗毗邻港澳,多年来数万沙井人往来港澳生活,彼此间有着密切的血缘关系。足球还成为内地和港澳交流的方式。今天我们熟知的省港杯,直到1979年才开始,但壆岗从1974年开始就和港澳足球队开展足球交流活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