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華社廣州6月30日電(記者王浩明)從2012年建校以來,恒大足校已經走過瞭八年的歷程。如今,這所累計投入28億元、吉尼斯紀錄認證的“最大寄宿制足球學校”,已經有累計408人次入選各年齡段國傢隊。
近日,記者走訪瞭恒大足校,以一校對中國足球的“管窺”難免不夠全面,但仍可見一斑——中國足球的人才基礎可能已經迎來瞭一個“分水嶺”,而足球青訓的理論和實踐也正在經歷從依靠經驗到依靠科技的深刻變化。
“分水嶺”來瞭?
“小胖墩”不見瞭,取而代之的是一個一個精瘦、曬得黝黑的小夥子——這是記者在兩年後再次到恒大足校後的第一感受。
“恒大2010年進入足球的時候,中國足球人口嚴重不足,恒大足校2012年建成開學,制定瞭以五年為一個階段的青訓戰略規劃。第一個五年也就是從2012至2017年,足校著力從娃娃抓起,擴大足球人口,夯實人才基礎。”恒大足校校長王亞軍說。
6月17日,恒大足球學校的學生準備進行教學比賽。新華社記者鄧華攝
他介紹,從2018年起,恒大足校開始推行“全面精英化辦學”。比如正在進行的2020年招生,足校在國內30個省區市設立招生站,選派優秀教練員、球探赴當地進行初試。初試預計超2萬人,到校復試超2500人,最終招收200-300人,“可以說是百裡挑一甚至千裡挑一”。
恒大足校的精英化戰略也從一個側面折射瞭中國足球基層苗子的數量和質量開始觸底反彈。2018年來到恒大足校擔任競訓總監的西班牙人裡卡多·雷東多對此感觸頗深。
“通過這三年的招生復試,已經能明顯地感覺到,中國孩子的基礎越來越好,尤其是2006年及以後出生的低年齡段,他們不僅基礎很好,而且整個綜合素質都很不錯,所以我對這些年齡段的孩子很有信心。”他說。
6月29日,恒大足校來自西班牙的青訓教練梅納(右一)向學生講解技戰術細節。新華社記者 劉大偉 攝
一直在中國足球青訓一線調研走訪的國足前主帥朱廣滬也表示認同。
“2001年選拔國少的時候我參加瞭,2005、2006年選拔國少的時候我也參加瞭,我感覺2005年、2006年水平確實高瞭一塊,主要表現為會比賽、知道怎麼樣去比賽,戰術意識比原來強瞭。”朱廣滬說。
事實上,2006年以後出生的孩子們,恰恰在剛上小學的年齡,就趕上足球改革方案的出臺和校園足球大發展的紅利。普及面越來越廣的校園足球讓更多孩子們接受到瞭足球啟蒙。
不少專傢都認同,中國足球人才基礎的“分水嶺”已經到來,但國足成績上的“分水嶺”會來得更晚,等到2005-2006這批球員成為場上的主力時,應該要到2025年以後瞭。